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舌尖上的典藏

发表于2006-03-30
  从小我就好吃,看见好吃的东西眼睛就移不开了,脚也走不了,现在细细琢磨,想来好吃的根源是因为受了家庭的熏陶。我从4岁起就一直跟着姥姥、姥爷生活,老人家原是北京大户人家出身,因此他们很讲究吃,也很会做,我的姥姥、姥爷、妈妈、大舅舅、小舅舅都做的一手好菜。记得小时候,我家(那时住在天津)附近有个周家食堂,原来叫苏闽菜馆(大概文革时间改成了——周家食堂,现在又改成苏闽菜馆了)姥爷很喜欢那做的银丝卷、周家大排骨、松鼠桂鱼。因此经常去吃,平时还让我去买银丝卷,那时可没超市,市面上也很少有卖银丝卷的,周家食堂的银丝卷做的相当好吃,小巧、精致、味道甜甜的,面活的又好,面是面、丝是丝的,因此一出笼就一抢而空。周家大排骨,其实就是红烧排骨,我吃过很多家的红烧排骨,但还是它家做的最好吃,原因是选料好,排骨肉很新鲜,做出来的排骨颜色鲜亮,味道鲜美,吃在嘴里甜在心里。松鼠桂鱼——鱼很鲜,师傅刀工好,油炸的火候也掌握的好,鱼过油炸后浇上酸甜可口的塘醋汁后,姿势依然优美,不象有的家做的不是面糊多了鱼整裹在里头,要不就是软趴趴趴在盘子里没卖象。

姥姥、姥爷在世的时候,过年热闹非凡,妈妈、大舅舅、小舅舅带着各自的LD、小LD一大家子一起聚在一起吃年夜饭。那时,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,是买什麽东西都要凭票的年代。那时过年真是件享福的事,不但可以吃好多好吃的,而且还可以买新衣服,得压岁钱。快过年了,真是除旧迎新,屋里屋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,买上几张杨柳青的年画,要那种有大胖小子抱鲤鱼的寓意年年有余的那种,买来贴在墙上,还要在买上红红的吊钱、窗花、福字贴在窗户上、门上,把整个屋子布置的喜气洋洋,红红火火的。还有最关键的是做上很多好吃的——

我家过年总要准备好多吃的,一来人多,二来有旧例大概是初五后才能再动火做饭(?其实在三十—初五期间可以蒸,但不能在开火炒菜,太小的时候的事情我隐约记的是这样)。记忆中有几个菜是必备的:四喜丸子、豆瓣酱、素食锦、红烧鱼,主食主要是年糕、馒头、八宝饭、饺子。

四喜丸子可不是在外头买的,是自家做的,肉要新鲜的,三分肥七分瘦,要细细的剁成肉泥,里面加上荸荠丁,然后团成一个个大丸子,外面薄薄的裹上层淀粉,放到油锅里炸,炸后控油取出。拿个大蒸锅,放个大盘子,盘子里再垫上木耳、玉兰片什麽的,将丸子放进锅内蒸熟就可。蒸后取出,屋里弥漫着肉的香气,吃的时候由于放了荸荠、木耳、玉兰片,即使你吃几个四喜丸子吃起来不会觉得油腻。

豆瓣酱——将胡萝卜、豆腐干、青豆、黄豆、土豆、猪皮切成丁,放在锅里炒,然后放入虾皮加水煮,煮后成冻,放在大瓷盆里头,可以连续吃若干天都不坏,吃的时候用干净的勺子从大瓷盆里头取出,可凉时,可热吃。我不喜欢吃猪皮、胡萝卜,所以每次吃的时候,就象挖宝一样,在碗里挖掘自己喜欢出吃的青豆、虾皮、土豆,乐此不疲。

素食锦——也是自己做的,用玉兰片、木耳、花菜、豆腐干、蘑菇做的,做好后,也放在大瓷盆里头,想吃就随时取出。我从小就特喜欢吃这个,因为里面全都是我爱吃的,每次总要吃好多。

我妈妈特喜欢吃年糕、面条等一类的面食,我想大概是受了姥姥的影响,就象我爱吃米饭,是受了爸爸的影响一样。姥姥、妈妈过年特喜欢吃年糕,尤其是我妈妈。年糕是水磨年糕,从外面买来的。我家的吃法有几种,把梆梆硬的年糕切成片放在油锅里炸,然后蘸上白糖吃。还有就是切成丁,放上青豆、豆腐干等放在锅里炒,炒的时候放点酱油。
姥姥喜欢蒸馒头,一蒸就是若干,还喜欢在馒头上点红点。点红点用的是口红,那年代是80年代初,我印象中很少有人用口红化妆。姥姥的口红套是用黄铜做的,看起来样式很古老,我平时也没见她用过口红化过妆,现在想来,这口红大概是她在北京、在文革前早就买的一直留下来的吧。

八宝饭——也是自家做的,也是我从小就特喜欢吃的。糯米用水泡软,拿一大碗抹上一层油,里面放上些山楂丝、青果丝、葡萄干,然后放入糯米,糯米中间再加上厚厚的一层豆沙,然后放在蒸锅里蒸。取出来凉一凉后,在年夜饭最后吃,我每次都要吃好多,现在仍然是这样,但却是到超市去买现成的吃了。

饺子——年三十包饺子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,我家每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就开始包饺子,活面、剁馅、擀皮,包饺子,一家人热闹闹地忙活着。除了包饺子,还要包上几个盒子,一起下锅煮。我听说有人往饺子里面放硬币,吃到的人就预示新年有好运。我可不喜欢这样,心想,硬币多脏啊,这要是包字饺子里,还怎麽吃啊,还好,我家包饺子不兴放这个。吃完饺子,挨到12点,大家就赶紧跑到外面放鞭炮去了,12点那一时刻,是全城最热闹的时候,满天震耳欲聋的鞭炮声,满天色彩缤纷的礼花,让人兴奋不已。我到现在还认为,如果过年不放炮,真的是不叫过年,没有喜庆劲。

对了,在吃年夜饭前,还要给祖先上供。上供用的盘子、碗是传下来的清朝时期的器具,景德镇制作的,景德镇做的瓷器果然精美,声如磬、薄如纸,色彩淡雅,用手轻敲可以发出清脆的响声,从瓷器内壁照着阳光可以看到外壁的上面画的龙,做工非常精美。碗底有字,记得写着***送***雅玩,光绪年间景德镇制作的。上供是4小碗、4小碟,上面放着年糕、馒头、水果、鱼肉、鸡肉等,上供的饭菜上面还要插着红色的石榴花。碗、碟旁边还要放杯白酒。然后大家在姥姥、姥爷的带领下向祖先鞠躬。

以上都是我小时候过年的情景,如今会做一手好菜的姥姥、姥爷、妈妈、大舅舅、小舅舅都已相继离世,他们的手艺并未传下,我只记得这些好吃的饭菜、却再不会品尝到它们的滋味。往日热闹的过节场面如今已如过眼云烟,只深深留在记忆之中。剩下的亲人也因在外地等原因,都不在一起相聚吃年夜饭了,而是各回各家,各吃各饭了。而且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,往日的年夜饭都成了普通的家常饭菜,很多人也嫌麻烦不自己做了,而是改到外面吃了。

可是我仍旧喜欢自己动手做菜,仍旧喜欢一家人合合美美相聚一起吃着团圆的年夜饭。想来是对往事的一种深深的深深的深深的眷恋吧。
发表于2007-07-15
周家食堂开业于解放前,当时即用此名。文革后才改苏闽菜馆。
上一页|1|
/1页